ARTICLE

2025

作者:陈崇贤;侯咏淇;林晓玲;叶昌东

时间:2025-2

来源:世界地理研究

摘要:

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者开始重视蓝色空间暴露与老年人身心健康之间的潜在关联,但其具体健康效应仍缺乏系统性测定。本文通过关键词和标志性文献的筛选,获得201篇相关研究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对报告了完整效应量的29篇文献进行量化荟萃分析。结果显示:(1)总体上,蓝色空间暴露与老年人的健康存在显著相关性。相较于生理健康,蓝色空间暴露能更显著地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且不同研究设计类型、蓝色空间类型、地理尺度、性别和年龄的研究结果具有较大差异;(2)增加访问蓝色空间的时长和频率能降低老年人的心理压力,提高其幸福感;(3)与水体直接接触能促进压力恢复;(4)居住地邻近蓝色空间及可达性良好与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身体活动机能和幸福感密切相关;(5)蓝色空间的数量对老年人慢性疾病影响微弱且与生活自理能力无显著关联。本研究表明,未来应重视蓝色空间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在提高幸福感和压力恢复方面;同时,考虑潜在的混杂因素以获得更可靠的研究结果,为科学规划蓝色空间、促进老年人群健康提供指导。

关键词:蓝色空间; 老年人群; 身心健康; 荟萃分析; 亚组分析

查阅全文

2024

作者:李海薇;陈崇贤;刘欣宜;吴伊童;陈斯璐

时间:2024-05

来源: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摘要:

城市街道与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密切相关,探讨街道环境适老性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对老年友好型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有重要指导作用。然而,既有研究难以贴近真实的人本视角、快速、大规模且精准地评估街道适老性水平的地理空间效应。因此,本研究从人行视角采集街景图像,结合语义分割和目标检测技术提取环境要素,利用人机对抗众包评价与残差神经网络50(ResNet50)技术测度街道环境适老性水平,采用莫兰指数(Moran’s I)、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OLS)、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综合分析街道适老性水平的地理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最后,选取了老龄化程度明显、街道环境多样的广州天河核心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本研究结合了人视街景图像、机器学习和空间统计学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开展街道适老性水平评价,揭示其空间效应特征和关键影响因素;(2)街道适老性水平指标在研究区存在中等偏高程度的空间聚集性,商业型街道和靠近住宅区的街道、滨水街道差异大。水平较高的是商业型街道和靠近低密度住宅区的街道,较低的是靠近高密度住宅区的街道。老年人在滨水街道的活动性和安全感高,但愉悦感低;对靠近住宅区街道的归属感低;(3)不同街道环境要素对适老性水平的影响存在差异。绿视率、开敞度和围合度对街道适老性水平的影响较强,拥挤度、人行道占比与场景多样性几乎无影响。研究有助于为精细化、具身性的城市街道适老化空间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广州街道; 街景图像; 计算机视觉; 空间效应; 机器学习; 适老性景观; 环境感知; 人机对抗评分

查阅全文

作者:陈崇贤;刘欣宜;邱添;刘京一

时间:2024-04

来源:风景园林

摘要:

【目的】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城市居民对夜跑活动的需求日益增加。已有跑步环境研究较多关注日间情景,城市街道夜间环境对跑者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方法】以广州越秀核心区为研究区域,利用计算机视觉和人机对抗评分平台评估不同类型街道对夜跑的安全感、恢复力、舒适度、吸引力及环境质量等方面视觉感知的影响,并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各类街道环境要素与夜跑环境视觉感知之间的关系。

【结果】研究发现,滨水街道和商业街可提升夜跑者的舒适度和恢复力,历史文化街道可增强夜跑的安全感和吸引力,而餐饮街和商住混合区街道较难激发正面跑步体验。不同街道环境要素对夜跑环境视觉感知的影响存在差异。

【结论】考虑夜跑环境视觉感知评价对优化城市夜间跑步环境具有指导意义,未来可以通过区分街道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措施来提升不同街道的夜跑体验质量。

关键词:风景园林; 视觉感知; 计算机视觉; 城市街道; 体力活动; 夜间; 地理加权回归(GWR)

查阅全文

作者:陈崇贤;刘康;刘京一

时间:2024-03

来源:风景园林

摘要:

【目的】探究风景园林理论知识形成的复杂脉络,能够为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视野。

【方法】借鉴知识考古学方法,从人文与艺术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大学科领域梳理风景园林理论知识体系的发展历程,归纳演变特点及驱动因素。

【结果】1)风景园林理论知识体系发展经历了从早期以人文与艺术学科知识驱动为主,逐渐走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多元交叉过程。2)不同学科视野下的风景园林理论知识发展各有特点,本质上是美学观、自然观、公平观发生了改变:人文与艺术学科视野下的学科理论知识生产由地域性审美观走向批判地域性审美观;自然科学视野下的学科理论知识生产由朴素自然观走向多元生态观;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学科理论知识生产由精英式公平观走向公众公平观。3)风景园林理论知识体系发展的驱动因素是由满足使用者的审美需求转向满足人在空间中生理、心理及社会全方位的功能需求。

【结论】风景园林理论知识体系未来发展还需要树立自主理论知识体系的意识、梳理其逻辑基点并建立弹性和动态调整的更新机制。

关键词:风景园林理论; 知识考古学; 理论知识体系; 学科交叉; 人文与艺术学科;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查阅全文

作者:刘康;陈崇贤

时间:2024-05

来源:广东园林

摘要:

学术研究离不开学者群体驱动,探究风景园林学术研究合作网络有助于了解学科研究活动的发展过程。以中国知网2011年至2023年风景园林主流期刊发表的合著论文为数据来源,借助Gephi软件构建风景园林领域学术研究合作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整体网络密度、节点中心性等相关指标,探究学科学术研究合作网络的特征和模式。结果发现:风景园林整体学术研究合作网络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学术研究合作网络模式可分为知识共享型、核心学者为中心型及复合型;学术研究合作网络多数基于师承关系、同事关系形成联系纽带,以同一学术机构、期刊作为交流与共享平台进行知识分享与产出。

关键词:风景园林; 学术共同体; 学术研究合作; 社会网络分析; 文献计量分析

查阅全文

作者:禹舜尧;陈崇贤

时间:2024-1

来源:园林

摘要: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准确把握公众对不同地域海岸带景观的偏好和风貌认知,更好地为滨海城市形象提升和空间规划等方面提供参考与支持。以中国12个沿海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Python对百度、必应、图虫网、新浪微博和携程网5大网络平台的海岸带景观图像进行爬取,借助ADE20K数据集预训练的FCN模型对图像进行语义分割,通过对150种景观要素分割结果进行聚类与量化分析,探寻公众感知视角下中国海岸带景观感知意象类型、空间分异及视觉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城市的自然景观意象类型感知高于城市空间、生活游憩和文化风貌景观意象类型;(2)各城市海岸带景观意象感知的空间分异现象显著,南海与黄海海域城市的海岸带景观感知意象独特性较高,渤海与东海较低;多样性总体呈现中部滨海城市高,南北两端滨海城市低的特点;(3)中国海岸带城市视觉特征为整体蓝视率适中,绿视率、空间围合度和设施配备度偏低。研究有助于不同海域景观特色的保护和各地海岸带景观多样性的挖掘,为基于大数据图片探索大众感知层面的滨海城市风貌和海岸带景观偏好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海岸带景观; 景观意象; 网络照片; 图像识别; 空间分异

查阅全文

2023

作者:刘京一;陈崇贤

时间:2023-11

来源: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摘要:

以景观场地的认知取代抽象的构成训练正在成为景观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趋势。然而,如果缺乏易于切入的关注对象、易于理解的设计意义和针对设计学习的练习方法,场地认知练习可能难以实现基础课程的目标。基于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本文试图深入探讨场地认知的设计意义、关注对象和练习方法。本文认为,由于景观设计源于对场地特质的感悟和调动,对景观场地的体验需要先于造型训练,成为设计学习的基础。以人为尺度的空间实现了要素、结构、过程与感受的连接,且更易感知、表达和设计,因而适合作为基础教学中场地认知的主要对象和切入点。本文介绍了5种景观场地的认知与表达方法,包括空间速写、剖面序列、谱记、草图模型和空间结构图析。这些方法为场地认知提供了可视化、可操作的载体,同时也包含了初步的设计思维训练,可为场地认知在景观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景观设计; 基础课程; 场地认知; 构成; 空间表达; 教学理念与方法

查阅全文

作者:陈崇贤;方言;刘京一

时间:2023-8-11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摘要:

为系统评估海平面上升叠加风暴潮风险对城市不同类型景观的影响,以珠三角沿海城市广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该地区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数据,构建“敏感性-适应性”脆弱性评估框架,针对近期(2030年)、中期(2050年)和远期(2100年)3个不同时期海平面上升叠加风暴潮风险情景下广州城市景观系统的脆弱性特征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从淹没范围和经济损失来看,未来不同风险情景下受淹没面积最大的是农业景观、公园绿地与湿地景观,而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是工业景观和商业与公共服务景观。从整体脆弱性空间分布来看,近期景观脆弱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广州中部的荔湾区、白云区和黄浦区,到中期和远期阶段,广州中部的海珠区景观脆弱性风险逐渐加剧。从各类景观脆弱性空间分布来看,与交通景观、居住区景观等其他各类景观相比,近期农业景观脆弱性程度偏高的区域最多,主要集中在广州南部的番禺区和南沙区;到中期和远期阶段,各类景观的脆弱性风险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剧,其中,公园绿地与湿地景观脆弱性程度变化较为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未来可以根据不同景观系统的脆弱性程度和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提升防御性设施建设、实施适应性技术以及加强合理利用土地等应对策略来降低该地区的受灾风险。

关键词:海平面上升;风暴潮;城市景观系统;脆弱性评估;气候变化;极端气候;珠三角

查阅全文

作者:陈崇贤;禹舜尧;李志雄;刘京一

时间:2023-5-10

来源:风景园林

摘要:

【目的】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沿海地区的受灾风险,探索海岸带韧性景观建设对保障沿海地区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方法】通过文献计量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对2002—2022年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实践案例进行梳理,分别对海岸带韧性景观的概念、研究趋势、理论及实践研究概况4个部分展开述评。

【结果】近20年来,国内外海岸带韧性景观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均呈增长趋势。其中,基于灾害适应性管理的海岸带风险管控、基于景观生态系统动态修复的海岸带韧性重塑、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景观资源开发与利用3个方面是当前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实践热点则主要包括海岸带政策性韧性规划防灾、硬性及软性防御性基础设施建设和适应性漂浮工程技术措施应用3个方面。

【结论】可为未来海岸带韧性景观理论体系完善及规划建设推进方面提供一定启示和参考,但是未来还需在加强海岸带景观系统动态机制和过程研究、促进多学科团队合作、完善相关法规制定及适应性景观技术探索等方面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海岸带;韧性景观;灾害管理;生态修复;适应性设计

查阅全文

作者:陈崇贤;方言;闫倩倩;刘京一

时间:2023-4-30

来源:中国园林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区域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以珠三角广州南沙为研究区域,基于传统、自然增长和规划控制3种土地利用格局预设发展情景,采用PLUS(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模型模拟各情景下的未来土地利用格局。同时,针对近期(2030年)、中期(2050年)和远期(2100年)3种不同海平面上升叠加风暴潮风险下的土地利用格局脆弱性开展多情景定量化评估,并提出应对策略。结果显示:1)3种土地利用格局发展情景中,传统格局情景能够最有效地应对或缓解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灾害风险,而自然增长情景应对未来海岸灾害的能力最弱;2)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脆弱性程度来看,城镇建设用地的综合脆弱性最高,而村庄建设用地的综合脆弱性最低;3)根据不同发展情景及灾害风险应采用综合防御、适应及撤退等多种应对策略。综合考虑了未来土地利用格局的多种变化情景、灾害风险及应对策略,能够为滨海城市应对未来海岸灾害的适应性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海平面上升;PLUS模型;多情景模拟;土地利用格局;脆弱性评估

查阅全文

作者:陈崇贤;李海薇;林晓玲;陈婉静;夏宇

时间:2023-3-10

来源:中国园林

摘要:

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居民夜间户外活动不断丰富,建设高质量城市夜间户外环境已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需求。户外环境已被证实与人的情绪感知存在关联,但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日间环境而较少聚焦夜间环境。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采集夜间户外环境的图像数据,结合公众的情绪感知评价,并利用空间自相关与空间回归分析方法探究情绪感知在夜间户外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夜间低维护的蓝绿空间能使人具有更强烈的恐惧感但焦虑感较弱,而高品质的绿色空间使人产生的恐惧感和焦虑感均较弱;高密度建筑区的户外环境往往令人感到不舒畅,低密度建筑区的户外环境则能使人感到较不恐惧、舒畅和放松;2)夜间户外环境要素如绿视率、天空可视率、拥挤度、围合度及视觉可步行性在不同类型户外环境中与情绪感知的相关性存在差异。本研究为如何快速、精准地测度夜间户外环境对情绪感知的影响提供了参考,有助于建设城市夜间户外环境,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福祉。

关键词:风景园林;计算机视觉;夜间;情绪感知;空间统计

查阅全文

作者:陈崇贤;李海薇;侯咏淇;刘京一

时间:2023-1

来源:风景园林

摘要:

【目的】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为基于图像的景观自动化判别与分析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非常有必要系统性认识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景观与健康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方法】基于文献检索和筛选,系统梳理分析了中国知网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发表的20篇中文文献和90篇英文文献,并总结当前的研究趋势、主要应用方向及优劣势。

【结果】结果显示:1)语义分割和图像分类在景观与健康关系领域研究中的应用最为广泛;2)生理健康威胁、体力活动、心理健康效益和环境感知评估是目前主要的研究应用方向;3)已有研究存在算法局限、计算精度不足、数据获取时间滞后及缺乏动态性等问题。

【结论】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能促进快速、精准、大规模地进行景观与健康关系评价研究,但还需要在优化目标检测算法、融入设计和后评估过程、拓展景观与社会健康关系研究及构建时序数据集等方面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风景园林; 计算机视觉; 公共健康; 深度学习; 图像数据

查阅全文

2022

作者:陈崇贤;李海薇;林晓玲;夏宇

时间:2022-5

来源:时代建筑

摘要:

街道作为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之一,与人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文章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结合街景图像数据、机器学习以及众包评分的方法,探究了大规模街道环境对情绪状态的影响,并提出优化设计策略。结果表明:第一,不同的情绪状态在海珠区表现出中等偏高程度的空间聚集性。积极的情绪状态主要聚集于靠近高品质自然景观的街道,消极情绪状态显著聚集于高密度城区的街道。第二,植被、地形、天空和建筑是影响情绪状态的关键街景要素。第三,通过提高蓝绿空间可达性,提升绿化覆盖率等规划和设计策略,能够改善街道空间的情绪体验。总体而言,文章为如何快速、精准、大规模地评测城市街道环境对情绪状态的影响提供了参考,有助于建设促进公众心理健康的城市环境。

关键词:街道景观; 情绪状态; 机器学习

查阅全文

2021

作者:

刘京一张梦晗李欣怡陈崇贤

时间:2021-9

来源: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摘要:

Mapping为当代复杂景观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机遇,然而其自由多样的形式与复杂晦涩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困惑与质疑。深入探究Mapping的作用、逻辑及其启发设计的机制将有助于厘清其价值,促进其理解与应用。通过文献综述与案例归纳、实践与教学研究,本文试图具体回答三个问题:Mapping如何在表达与探索之间取舍、以何种逻辑结构组织信息、以何种机制启发设计?

本文主要结论包括:

1)Mapping虽具有面向观者表达的功能,但主要作用是服务制图者自身的探索活动,即设计者在构建既有信息复杂关系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认识、创造新的可能。

2)虽然Mapping的形式、媒介与方法等千差万别,但它们组织信息的逻辑可大致归纳为五类,从简单到复杂依次为序列、矩阵、并行、网络与解构,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复杂景观自身的逻辑。

3)Mapping通过一定逻辑框架下的信息与想法的汇集和连接,自下而上生成对场地的认知与设计,为根植于场地自身结构与演化过程的设计提供了可视化的操作载体。Mapping在实践与教学中的推广有助于增进设计师对复杂景观结构与过程的认知,跳出标准流程和强加文化符号的窠臼。

关键词:复杂景观; Mapping; 认知逻辑; 设计方法; 非线性; 景观设计

查阅全文

作者:陈崇贤;罗玮菁;李海薇;夏宇;谢超

时间:2021-7

来源:南方建筑

摘要:

居住区景观环境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老龄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如何构建适老健康居住环境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采用CiteSpace等科学计量工具对相关文献进行网络结构分析,系统梳理居住区景观环境与老年人健康关系的研究趋势概况。结果表明:(1)国内外的研究数量近10年以来开始呈显著增长趋势,国外研究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公共健康与老年医学领域,国内则以建筑科学与体育领域为主;(2)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居住区景观要素及其作用机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景观要素方面重点关注绿地、水体及感官环境,作用机制方面重点关注体力活动、自主需求及社会凝聚力;(3)已有研究主要采用问卷、健康量表、环境实测及生理指标测量等主观或客观测度方法,总体正逐渐呈现出由定性为主转向定性和定量结合方式转变。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适老健康居住区景观环境的研究和规划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居住区; 景观环境; 老年人健康; CiteSpace

查阅全文

作者:陈崇贤;夏宇

时间:2021-3

来源:城市建筑

摘要:

如何有效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国内外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普遍采用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可行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华南农业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从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水平和加强企业人才储备等方面总结了该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最后对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在师资聘用、校企合作和课程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风景园林; 校企合作; 教学

查阅全文

2020

作者:

陈崇贤;雷丹扬;夏宇

时间:2020

来源:广东园林

摘要:

如何通过居住环境设计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是当前日趋严峻的老龄化社会面临的紧迫问题。通过选择广州市3种不同品质等级的9个居住小区为研究区域,结合问卷和访谈调查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景观品质、空间形态及微气候环境等健康效益的认知特征和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品质居住区中老年人对环境健康效益的认知具有差异,高品质小区和老旧小区中老年人对居住区环境要素的健康效益认知水平总体都表现为微气候环境>空间形态>景观品质,但在具体环境构成因素认知程度方面存在差异;普通小区中老年人对居住区环境要素的健康效益认知水平表现为微气候环境>景观品质>空间形态。

关键词:老年人; 健康效益; 居住区; 认知

查阅全文

作者:陈崇贤;刘京一

时间:2020-12

来源:风景园林

摘要:

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是沿海城市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基于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梳理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及国外沿海城市制定的适应性发展框架。结果发现:不同城市景观应对策略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主要涉及土地利用、防御基础设施建设、自然动态过程及景观技术应用四大方面,不同适应性策略的优劣势和适宜情景具有差异性。研究结果对中国沿海城市未来在制定景观适应性策略、探索景观工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及加强景观风险评估和监测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 应对策略; 沿海城市景观; 气候变化; 海平面上升;

查阅全文

作者:

张丹婷;陈崇贤;洪波;李树华

时间:2020-11

来源: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摘要:

城市绿地积极作用于多维度的居民健康。文中依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城市居民健康数据与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绿地数据,通过构建共14 a期回归模型,探究城市绿地对居民整体、生理及心理健康的影响与持续性。结果表明,城市绿地对3个层面的居民健康均有显著积极影响,且这种影响具有持续性,持续周期约为10 a。

关键词:城市绿地; 居民健康; 回归模型; CFPS; 持续性

查阅全文

作者:

陈崇贤;罗玮菁;夏宇

时间:2020-11

来源:风景园林

摘要:

已有研究表明自然景观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为系统评价自然景观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效益,检索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已有相关研究文献,对筛选出的13篇相关研究文献共计841例样本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自然景观接触,在生理指标方面能够显著改善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活动水平;在心理指标方面能够显著改善老年人的情绪状态、注意力及主观感知恢复性体验;欣赏型接触自然景观方式相比活动型接触自然景观方式在心理健康效益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可为环境对人体健康效益相关的评价研究提供方法学的指导。

关键词:风景园林; 自然景观; 老龄人群; 身心健康; 荟萃分析

查阅全文

作者:夏宇;陈崇贤

时间:2020-11

来源:高等建筑教育

摘要: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课程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和框架作用。在风景园林学科新一轮课程体系调整背景下探讨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以”例释”为特色构建”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级目标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时空认知,形成对中国传统园林历史性的完整认识,探索园林历史学习对于当代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意义,理解和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实现”知”与”行”的结合,”识”与”智”的共进。

关键词:例释; 园林史; 教学方法

查阅全文

作者:陈崇贤;夏宇;杨潇豪

时间:2020-8

来源:景观设计学

摘要:

海平面上升将造成低地淹没、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系统发达,洪涝灾害频繁;鉴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所面临的海岸灾害的高风险性,针对该地区农业用地受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灾害影响的研究十分必要。本研究以广州市南沙区农业区域为对象,采用”源-途径-受体-影响”框架构建农业区域脆弱性评估模型,以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性为基础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并基于ArcGIS平台定量化评估未来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对研究区域潜在的淹没风险、经济损失及其脆弱性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最低灾害风险预景和最高灾害风险预景下,南沙区农业区域淹没面积占比分别为73.38%和87.96%,经济损失分别为389 738.55万元和714 049.79万元;南沙中部地区的农业区域淹没风险较大,但北部和南部的农业区域脆弱性较高。研究进一步提出,未来可以通过防御、适应及迁移等一系列应对策略降低南沙农业区域的受灾风险和损失。

关键词:海平面上升; 沿海农业区域; 脆弱性评估; 应对策略; 防御; 适应; 迁移

查阅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