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17日,密歇根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Mark Lindquist教授受邀在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716报告厅进行了系列讲座。讲座主要介绍了当今景观在生态可持续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声音对景观感知的影响研究和开源地理信息资源在景观研究中的使用。在讲座之外,教授还对我院学生的作业进行了评价。

第一讲:利用video game 辅助设计协作式可持续城市景观

本次讲座中主要介绍了协作式规划和设计手段在当今社会背景中的景观设计的作用。一个项目或研究应包含各种各样的人群,场地使用者介入到项目当中同时也是一个让他们更好了解设计的方式。

教授介绍到现今协作式设计的模式是由以下几种方法共同完成的:

1在社区或其他的项目场地开展工作坊以收集研究人群;

2 3d可视化的软件发展应用;

3让场地使用者等各个人群能够在3d软件所带来的虚拟环境中体验设计;

4对各种人群反馈的需求和想法进行评估;

教授表示在他们之前所举办的工作坊中发现,参与者在video game模拟的环境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设计想法,这些想法都会成为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是设计师们能够通过这些数据,了解到场地使用者的较为真实的需求。

第二讲:大型城市公园声音景观的时空变化

Mark Lindquist教授先从声景的定义、研究目标、声景的特点及具体的研究过程及结论几个方面出发,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在大尺度上进行声景的相关研究及利用声音地图对自然、城郊、城市不同区域的声景进行的三个阶段的研究及其结论。

通过一系列的声音频率图,教授将来自城市、乡村、自然三种声音景观进行对比,发现城市声环境相比其他两种声环境的频率更高更为嘈杂。教授最终发现声音分贝的大小并不能决定人们对于环境质量感知的好坏;他认为判断公园景观是否宜人应该依据公园的声环境受游客欢迎程度,而在各类人工声音与自然声音中,人们对于交通的声音最为反感且普遍爱好自然的声源。

最后,教授还介绍了声音景观与景观设计结合的案例——位于多伦多的一个音乐公园,该设计在某些节点上应用了音乐旋律,增强了设计效果,他认为这对建筑与景观设计具有较大的启发性,声景可以更多与建筑、规划、景观结合,去营造更宜人的生活环境。

第三讲:谷歌安卓智能手机上的开源地理信息资源

众包的共同编辑的模式早已普遍存在,比如众所周知的维基百科、Flickr,它们的多人编辑模式大大增加了效率和信息量。虽然难免会有信息错误等问题,但诸如此类的网站提供的信息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帮助。Mark Lindquist教授利用谷歌地图的存储数据获取城市和人们行为模式的数据并进行分析,记录人们最经常步行的区域,以此与城市形态关联起来。

这种实验方式有很大的潜力,未来可以应用在很多与城市规划有关的研究上,实验结论可以为规划部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并且,景观设计师可以根据人流数据制作出虚拟环境,在设计改造方案时,可以在这种虚拟环境中结合数据进行决策。这样可以提升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减少犯错的成本。

对于大数据的处理,教授提出了“计算机学习”这个方法。因为通过计算机学习,电脑可以代替人工,对大量的资料进行分类、筛选。

第四讲:声音逼真度和虚拟现实对景观感知的影响

人类对环境80%的感知来源于视觉,而影响程度仅次于视觉的感觉是听觉,人的五感之间是相互作用产生感知的。所以当我们将视觉与听觉结合呈现,人们就能更全面、直观地感知环境。这在通过虚拟现实表现设计场景的过程中非常有效。

为了探究什么样的虚拟环境更有真实性并被人们喜爱,Mark Lindquist教授设计了一项实验。首先,他介绍该实验分为了线上与线下两种试验场地,以收集到更多的数据。实验过程中,实验对象会依次看到三种要素丰富度不同的模型场景,在每种场景的体验中,会依次听到四种不同的声音(机械声、谈话声、鸟鸣声和无声)。体验过后,实验对象会对该场景的真实程度和喜爱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声音与图像的一致性与人们对虚拟场景的真实度与喜爱程度有关。此外,实验结果还体现了声音对环境感知的有效补充作用。

首先,声音的补充使得设计的表达更加全面、真实,这在一些涉及噪声的项目中作用很大;其次,在搭建虚拟场景时,视觉模型只需要10%的真实性即可;再者,声景的呈现也能增加场景真实性与公众的参与度,让视觉有障碍的人群也能参与项目的讨论与评价;此外,由于某些声音能影响人们对环境的喜爱程度,声景的设计也应成为设计师考虑的内容。